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2023.5.29
 
转眼间我已经离开经济学专业快一年了。在求职和入职的几个月里,我时不时会回想起自己与经济学的渊源。从一开始痴迷于经济学,到现在的反思和迷茫,也许这个过程正好对应着我对这门学科越来越深入了解的过程。
 
我从高中开始对经济学入迷,但直到大三才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经济学的大门。在这方面,我特别感谢我的微观经济学老师Artemov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吉芬商品(Giffen good)的实证研究展示需求理论的可证伪性,学习了微观模型从搭建到推导的全过程,也学习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模型进行研究。虽然我的建模经常被老师指出关键性的不足,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我对经济学的热情。我还记得当初在我的认知里,所谓科学的重要判断标准就是可证伪性,Artemov教授为我解开了之前堆积的一系列关于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困惑,为我展现了经济学科学性质的一面,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经济学研究要建立看似不切实际的假设,为什么要假定特定形式的期望效用模型。(前者是因为抽象假设并不妨害其实用性,它依旧是一种有用的研究方法,并且过于严格的假设的意义不如宽松的假设,因为宽松假设的适用性更高;后者是为了方便计算,并且效用只要能表达出个体的偏好即可,满足定义的任何形式的算式都可以是可用的效用模型,这也仅是一个研究方法。)
 
然而在硕士阶段,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浓缩我本科三年每个阶段的宏观模型的同时,给了我极大的挫败感。从凯恩斯到 RBC 模型再到 OLG 模型,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模型的推翻和诞生,周而复始。当时沮丧的我正好遇上博士申请的节点,于是便借着这个机会和我的大学mentor讨论了这个问题。我的mentor的研究方向是偏宏观的,他的解释让当时的我豁然开朗(尽管我的宏观依旧是弱项):对过去的模型的否定(例如 RBC 模型)是因为在研究新问题时发现它不再适用,而不是因为原来的模型有问题;改进原来的模型也证明了学科的发展。他还和我调侃说,经济学本身不是用来预测的,为什么人们在新冠疫情爆发时不指责流行病学家没有预测到,但在经济危机时却要指责经济学家预测不准,“大家似乎对经济学要求特别苛刻”。"事后诸葛亮"也是互联网上对经济学最常见的批评,但也是最常见的误解。
 
看上去我应该对经济学学科没有疑问了?不过现实恰恰相反。虽然我接受了很多有关经济学学科的解释,但是在见识到计量领域的方法滥用等学界问题后,回溯自己应用经济学原理的经历,以及在面试求职过程中的经历,我对学科的困惑越来越多: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我可以肯定地说它是科学的;经济学的假设脱离实际,所以它没有用吗?显然不是,但我想看到更多的证据;计量经济学是在玩数字游戏吗?可能是,至少我看到过有嫌疑的文章,而且被质疑的顶刊论文也非个例。然而,学界的大佬们早就探讨过了外界对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怀疑,学术里不同的分支也在一次次辩论中诞生。例如,在微观领域,尤其是博弈论方面,有从非理性行为和偏见等方面思考的行为经济学分支,有从有限理性角度分析的分支,以及极致追求博弈论“理性”选择的分支。
 
我以前狂热地推崇经济学是因为它的很多结论反常识,让我有一种自己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我因此对理性人的理性决策痴迷,并用理性人假设下的经济学理论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决策。这样做的好处是我鲜有后悔的决策,因为我大多数时间在找最优解(自认为),并且也没有太多纠结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接触行为经济学,了解到满足者(Satisficier),了解到认知偏见,发现行为经济学补充了理性人假设,给社会中的现象添加了新的解释,非理性行为才是社会中个体的常态。我改用行为经济学思想后,觉得自己的行为更趋于“普通人”了,换句话说我不再强求自己依照“理性人”行动。兜兜转转,我回到了起点,这不由得让我有点迷茫。在求职的过程中,我曾很想和面试官讨论我学到的经济学知识,但我逐渐意识到面试官只重视我的毕业院校、实习经历和家庭背景。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博士申请并最终选择放弃后,我的心里就算承认自己不是搞学术的料,也对以后接触不到最新经济学学术成果以及越来越看不懂新的理论而失落。
 
也许重新巩固我对学科的信念就是不断地摄入知识,与其在自己空想,不如多看看书籍文献。这也是我在决定不读博士后为了自己维系对经济学的爱好和思考做的计划:读读学术公众号,经济学读物,学者评价等等。我本想着市面上一般的经济学读物应该是满足不了我了,但想到光求职的半年就让我对经济学数理部分忘了七七八八,科普类读物还是可以选的。
 
离开学校后的学习经济学的方式也要从数理到结论的完整过程转向方法论学习和经济思想的学习。我不会盲目怀疑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科学性本身,因为这是一个整天研究“理性”,“选择”的学者们所在的领域,这是一个极其“卷”的社科领域,这个领域的学术氛围够浓,学术分支足够丰富,那我只要静观学术发展。
 
毕竟,社交媒体上一群自以为是的田园经济学家或者自以为很懂经济学的用户对学科大加批判,到头来讨论出的东西可能都不及学界在几十年前就进行过的讨论的皮毛(比如学界关于计量经济学的讨论好几次,学者互发论文讨论,内容都很有启发)。外界再怎么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都不会影响到学界内部的发展进程,也不会影响这些耕耘在自己领域的学者,我相信自然学科也在用的数学工具至少不会因为学科不同而区别对待。
 
从纯经济思想,到数理引入,到计量经济学发展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思想,再到现在田野调查,准自然实验,机器学习,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实验室实验方法等等,各种研究方法随着学科发展在不断出现和完善。有人指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空洞,但经济学已经发展出行为经济学和有限理性假设研究非理性行为;有人指责计量经济学过于依赖数据,但是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同时在大量使用机器学习等计算机工具了;有人质疑经济学无法做自然实验,但是最佳替代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实验,准自然实验等)比比皆是。
 
社交媒体上的争吵再响也不会领域内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就像现在整天嚷嚷“西方经济学”如何如何的,国内外的主流研究方法依旧是它们认为的“西方”的一套,现代经济学底层逻辑依旧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便是有共性和适用的。
 
在和身边的聊过自己的迷茫后,我找到了目前自己最认可的答案:我找不到经济学对我个人的影响,但在很多时候相关经济学理念会在脑海中浮现,这五六年的经济学专业知识早已与我自身融合,融入了我的三观和生活之中。大学的学习过程就像是在外经历波涛汹涌之后回归平凡生活的人,表面上看似是回到了原点,实际上中间的经历早已成为了这个人的一部分。
 
愿自己今后依旧能保持热爱,继续学习知识,永远做快乐的事情。
 
*improved by notion AI
 
阅读手记|《红房间:江户川乱步诡计篇》九月咖啡分享
JasonRaven
JasonRaven
一个普通人
公告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欢迎来到我的赛博小屋🎉
随便坐,随便坐~